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3|儿童画中的想象力

阿朴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2024-09-07

我们该如何通过艺术创作理解儿童,给予他们支持而不是限制,让他们可以更自由、更具有创造力的表达自我?本学期,我们以“理解儿童画”为主题,邀请专家潘晓明与教师一同[线上共学],在四期主题(表现力、想象力、情感表达、美感)共学中,我们将基于课堂作品案例,以“发现-提问-观察-反思-分享-联结”的共学方式,让这些疑问慢慢清晰。


第二期回顾

儿童画中的想象力


导学分享:儿童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

分享人:潘晓明


想象力是什么?

想象力是一种依靠已有形象进行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综合能力。有点像导演,把整个的情节在脑海里面读完,然后进行呈现。既然这个是借助已有的形象才进行创造的,孩子们基于的“已有的形象 ”是从哪里来,是谁给予他们的呢?实际上儿童只要有感受,他就对已有的世界有印象,所以我们说的“已有的形象”是从儿童出发的主观对于世界的印象,是孩子内心深处的世界的反映。由于这个世界和成人看到的世界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在成人看来孩子的想象便是凭空的,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这样的,只是被成人遗忘了。儿童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儿童对他们已有认知世界的发挥创造,所以理解儿童的想象力,要立足于儿童的视角和世界观去感受它。


想象力为什么重要?

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运用想象力的神经组织分布在大脑皮层的最外层,属于最高级的思维。对于社会来说,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知识、组织知识、规划未来和做临时决策等。如果我们能够持续不断把注意力集中于此,给它充分的能量,“想象”最后会变成“现实”,所以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时候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对于个人来说,想象力让我们享受快乐、惊奇、自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感受。想象力还可以引导我们思维的成长。


想象力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作为儿童,ta在自己的年龄阶段,会进行自我的表现,这样的自我表现会变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演变成情感表达,又会进一步发展出自由与弹性,于是ta就可以临机应变,自我调适,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人格和世界观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想象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形象想象力

叙事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

表达想象力


这些方面听起来很理论,在课堂案例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画上面印证这些维度。比如形象想象力,低段的孩子为什么喜欢画“蝌蚪人”,一方面可能是技能的缺乏,也有可能这就是儿童认知中的真实形象,他觉得胳膊和脚就是从同一个地方长出来的。所以我们说,想象力要建立在孩子个体发展的能力范畴里面去理解。叙述想象力是通过孩子讲故事实现的,将许多发生的事情编织到同一个画面里面去,所以我们成人看会觉得“画面很丰富,但看不懂”,是因为画面中包括了太多ta的想法,全都搁在一个画面里表现出来,这就是叙事想象力非常旺盛。空间想象力,对于低段的孩子和成人完全不同的。低段的孩子经常在绘画时遇到空间问题,比如物体和物体没有上下之分,或其他类似空间位置的混淆,所以画面中二维和三维的表现往往是错乱的,孩子以ta的视角为出发点,来表达ta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比如把苹果画得比房子还要大等。我们在引导孩子的时候,需要分阶段,如果孩子的美术启蒙比较早,空间想象力发展的比较好,那么我们可以给予ta一些技术的支持,如果我们的引导超出了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把成人理解的空间强加给他,那么就是一种干扰。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情境、表述、尺度、保护、提高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是利用情境来调动儿童的感官,画他们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属于他们生活经验内的人和事,这样孩子就会很愿意画。我曾经遇到一个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被教得不喜欢画画了,家长想让我帮他们调整过来,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引导他们“打开”,我的做法就是调动感官,走到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去。


孩子们会有很多自己的故事,我们要学会倾听,根据他们所描述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在引导的时可能刚好可以和课堂知识点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尺度,老师需要对画面进行观察,做一个观察者,密切地关注ta在画什么,画画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不要太啰嗦,让他们充分发挥。如果孩子的创作和教学主题相差比较远,也没有关系,只要ta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慢慢地引导,让创作更有主次、有美感,但这种引导要适可而止,要顺着ta的想法再回到教学点,要以儿童为主。我们要尽可能保护儿童的想象力,老师在过程评价和最后的展示评价都要留意,也要引导家长,特别是乡村的家长缺少参与孩子的成长的机会,比如给家长讲解孩子的绘画方式,保护好他们心中的语言,才能有美术上的提高。


教师最难的就是在不干扰的情况下引导孩子们呈现出他们当下心灵的感受。要做到这一点,老师需要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艺术修养,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去敏锐地分辨儿童生命本体的美感,这个很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有心,只要在路上,我们会跟孩子一起成长。真正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看别人的作品来得到灵感,他们会朝着自己明确目标进行创作。完全与之脱节的孩子,会说我不会画,他们需要别人的认同,才可以进行自己的创作,如果是这样,那一定是之前受到了干扰,被阻断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我们在协助孩子创作的时候,需要找出阻碍他们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简单的鼓励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从孩子已有的经验出发,直到ta建立对画画的自信之后我们慢慢地拓展。甚至高段,我们也要学会情境法,通过ta自身的经验进行引导。


想象力和表现力其实是匹配的,只要儿童画面能真实表现出原生态的面貌,正是“自我表现”最高的和最深的含义。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是协助个人发展,表现的自由,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范畴去找到自我,而不是老师去灌输。引导、观察,挖掘,我们老师只有彻底地掌握各年龄段的特点、认知、心理等普遍规律再加上对孩子个体的关怀,才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画,可能表现上不完美,但只要充满细节,仍是一张好画。由于孩子的美术技巧赶不上ta的智慧,但是ta很有潜力。每一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像五个手指一样,成长不一,在某些方面发展的好,某些方面发展得慢一些,老师需要根据个人的不同进行有选择地引导。


对于孩子来说,过程中的想象力比结果重要,因为孩子的思想往往是超过他身体所具有的能力的。美术教育里最大的困扰是来自于成人的欣赏标准与儿童自我表现之间的差距。我们在评价和引导的时候都要认识到这个差距,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与之能描绘的结果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成人要擅于发现儿童心中的真实想象,即看到孩子“想画的”而不是“画了的”,很多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在画面最后的结果上。


课堂案例分享
分享人:黄瑶 符新沅 徐梦圆

案例1

美术课中想象力的评价及引导方式

分享人:黄瑶/浙江常山县湖东小学


湖东小学三一班   周靖轩


黄瑶老师:

今天我带来了几幅课堂中的学生作品,左边这幅画是一位一年级孩子所画,背景是我在教授浙美版一年级下册的《我的老师》一课,大部分的孩子都画了一位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但是这个孩子呈现的是一栋教学楼中每一个在工作的老师,包括在办公室里办公的、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场景非常丰富。画面中有一些混乱的线条,就好像老师工作紧张繁忙的节奏。但是其他孩子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是哄堂大笑的。

 

右边这幅画也具有同样特点,这幅画的小作者我还教了他很长时间,所以我特别了解,他是一个大胆好动、思维活跃的男孩子,绘画的用色非常大胆。这幅画是《绿色家园》,提倡保护地球环境,可以看到他的画面当中没有太多具象的形,但是我们可以从整体用色当中感受到环境被污染的感觉。这两幅画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点:作者在用色、线条上非常大胆,但是你也可以看到画面是存在缺陷的,和常规的表现形式是有差距的。

 

对于这些有想象力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在上周我也和潘老师进行了一个交流,我也有了一些方向。对于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在课堂展示环节一定要给全班孩子看的,让他们知道绘画是有更多可能性的,因为每个班级里面总有几幅独特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能够在班级中起到启发想象的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展示环节去细细解读他们的作品,可以让小作者说说自己画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然后老师再来说一说,还可以请前面哄堂大笑的孩子也说一说,说不定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感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启发班级里其他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肯定这个小作者绘画的价值。

 

左边这幅作品其实是“日记画”的形式,只是一种记录心情,可以忽略完整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认为这种绘画形式在低年级孩子中可以推广,因为它就是把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记录,实际上我们现在上美术课四十分钟要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是有难度的,但是日记画的形式比较容易的,这可以鼓励低年级孩子多观察、多记录和多去动笔。日记画起步阶段可能作品存在构图、线条等问题,我们老师也不用着急做引导和纠正,因为低年级孩子本身缺少绘画经验,只要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过程中不断地画,我想他们的审美和绘画技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潘老师也给我举了例子,许多艺术家的孩子在艺术上也有很好的表现,大家会好奇艺术家是如何辅导自己的孩子创作的,结果他们给出的答案让人出乎意料的,他们不会给孩子特别的绘画辅导,只是给孩子一支笔,随他们去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是在日常的记录和环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的

湖东小学五一班

接下来还要分享一个课堂案例,背景是在用超轻黏土做清明粿的致朴·传统节日美育课中,这个孩子在完成创作之后和我说,他的父母是长年在外务工的,所以他做了一个船造型的清明粿,希望父母在外面能够一帆风顺、平平安安。我首先是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孝心,但同时我有个疑惑和思考,就是这样的作品有些偏离了清明粿的特性,比如造型,对于这种偏离教学的作品我应该如何去评价,我想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个情况。

 

事实上这是我们注重教学过程还是结果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将清明粿的文化、背景知识都传授给孩子之后,如果孩子仍然出现了这种情况,那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表达,为什么他们要使用这种特别的色彩或造型来做清明粿,我相信孩子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融合了什么口味的。这个交流的过程,也是发散孩子思维的过程。另外潘老师点醒我的是,老师不妨可以着眼于真实的情况,比如在我们现在市场上的清明粿、月饼等已经演变了,它们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形和色的变化,所以我们似乎也不必固化这些物的形态,可能恰恰是这些创新的作品引领了它的多样性。我们的课堂中应该鼓励求异而不求同,让其他孩子也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湖东小学五一班


下两幅黏土作品的色感非常地棒,颜色搭配都很和谐,所以我课堂当中立马展示并表扬孩子的创作,但是表扬之后我班里立刻出现了部分仿制雷同的作品,就是班级里总会有些孩子就是爱模仿。和潘老师交流之后,我意识到这部分爱模仿的孩子和上面提到的独特的孩子一样,一般都是班里的少数,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可以试着去宽容他们,但还是很想和大家探讨【老师们遇到这种“爱模仿”的学生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潘晓明老师:我们课堂当中总有几位特别的孩子,其实是好事,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性。起初提到的“日记画”的形式,在早期帮助家长能够参与孩子的成长,在日记画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孩子的作品记录下来,会看出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变化,你会非常惊叹。在乡村,家长可能做不到这些,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记录,画日记画,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叙事想象力。日记画的好处就是日积月累之后,绘画能力能得到锻炼,也可以作为对生活中的细节与感受的观察记录。所以,我们老师如果有心的话,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长期推广的课余绘画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是典型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绿色地球的那幅画,如果我们跳脱出技法的评价,配色是很有美感的,也挺符合所设定的关于地球污染的主题。


我们的老师如果可以引导孩子表达,同时自己也说一说,孩子就会对自己的画面有充分的自信,有了自信的基础上,我们再稍微进行技术上的引导,比如用色在明度上调整,他们也会慢慢学习,熟能生巧,水到渠成。这种大胆作画的态度加上经常的尝试,一定能够使得他们越画越好。


接下来的清明粿的案例呢,我们需要给到孩子的信息如果说明白了,尽到了我们的责任了,孩子做出来的清明粿还是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还是纠结于这个结果,那可以让孩子写出来自己的设计思路,可以把作品朝着清明粿的方向给圆回去了。


最后提到“抄袭优秀作品”的问题,可以在过程评价举例的时候也给孩子们看几个非常不一样的作品,包括一些粗糙的作品,挖掘一下这些作品的亮点,这样给学生一种“没有对错”的安全感。另外,在展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很漂亮的作品晚一点拿出来,因为很早拿出来就给学生有印象了。希望我们能给学生较大的审美标准的空间。


案例2
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享人:符新沅/湖南溆浦县小横垅乡小学教师

符新沅老师:

我今天要分享的是两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对同一课程主题的不同的创作。这个课程是致朴·传统节日课程中《门神》一课,课程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传说故事对于门神的文字描述来创作自己心目中的门神形象。

 

首先看到的是四年级的作品,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个形象,除了文字描述,我还向他们展示了民间关于门神的一些图片。四年级的作品整体表现的就是文字描述里面的“手持桃木剑,面如赤铁,两眉朝天,长须如铁线”,细节信息都被孩子通过文字联想画面,并且表现出来,可以看到孩子的门神背插旗帜,双手各执一把武器。另外,虽然我让孩子自己给门神取名,但是孩子仍然沿用了传统门神的名字“神荼”和“郁垒”。高年级孩子似乎有更多写实和求真的需求。


这些则是三年级的作品,哪怕我们已经强调了门神的外形特征、穿着打扮和色彩等,但是孩子在画的时候没有受到这些信息的约束,可以看到有长翅膀的天使门神,蒙面长裙的女门神等,门神名字取得也是五花八门,带入了更多自己感情的特点和想象。对于这种差异性也说明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应该是分阶段的。在我查阅相关资料之后,我了解到9-11岁的孩子(三四年级)已经进入了写实的萌芽期,所以在案例中四年级的孩子会比三年级更写实,以及有些三年级的孩子中还有一些还没有进入写实的阶段,更多将自己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情感来发挥,更加“异想天开”一些。儿童想象力的保护和发展,首先要给他们观察、创作和展现的机会,老师还需要根据阶段的特点引导和启发。所以我有个不大成熟的想法,【可以不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整理收集一些引导或评价的语言,做出一个资料库来帮助没有太多经验的老师与儿童进行沟通?但又担心这样会比较僵化、机械?】


潘晓明老师:确实对于刚入门的老师来说,储备训练引导、评价语言是一种方法,不过我没有做过,所以我觉得符老师是可以试试看。我的想法是还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根据他们的阶段特点以及个人特点来给出恰当的引导与评价。第一步是我们的引导,我们今天要教什么,然后孩子给出想法,我们在他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那么孩子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创作结束时我们进行倾听,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是这样的,画出来的画面是那样的。

 

其实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很多具体的东西会出现,不是一个资料库那么简单。比如今年寒假我上的关于中国年文化的课程,其中也有画门神,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绘画水平的孩子,有位六年级的孩子画的门神是青春偶像模样的,我当时就问“你喜欢的是哪位明星?”以及“你的门神拥有的超能力是什么”等。我当时就是“就事论事”,根据孩子实际的情况去评价,这个是最真实、最真诚的和最能够打动孩子的。我觉得符老师可以去找一些引导、评价语言,因为有些语言根据阶段特点是可以去总结的,但是这些词我担心会干巴巴,无法打动孩子,因为不是根据具体孩子的实际情况说,没有和孩子联结,不够接地气。哪怕我们只是把他的想法描述出来,可能会比罗列资料库里的词更有效果。


案例3
想象力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
   分享人:徐梦园/浙江常山县五里小学


今天分享的作品都来自教材课程,一节是《安全标识》,另一节是《节日的徽标》,这两课的共性是都是比较简单的标识设计,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两课中的案例。

 

第一幅是一位画得很快的男生创作的,画的是禁止高空抛物的标识,于是就有了这幅作品。这幅标识的技法是没有展现的,人物造型不饱满,细节的观察也比较局限,只想到校园里不能扔垃圾。好的部分在于他把房子画得很大,把人画得很小,简洁明了地展现出了高空抛物的情境。


我当时意识到人物造型对孩子的难度,所以允许他们画“火柴人”。不过,后来我让他们自己去比划动作,互相当模特,对火柴人的造型进行了改进,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禁止打架”的作品,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服装都呈现出来了。


下面几幅作品我发现虽然孩子画的是不同的场景,但是孩子们画的却是差不多的构图,都是人在楼梯上跑。在遇到构图相似的情况时,老师怎样能继续打开构图的思路,让孩子们不受传统图形的限制,进行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看到很多题材被其他小朋友画过了之后,最后的两幅作品的小作者则转换了一下思路,他们画的不是人物,而是用元素去替代,也展现出了同样的信息,比如左边这幅作品画的是在图书馆禁止说话,拿嘴巴去象征说话,右边这幅作品则在大嘴巴旁边画了三笔,表示说话声音之大,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作。因为小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他是一步一步有变化,有速度快的同学,速度慢的同学,慢慢地所画题材被别人画过了,反而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改一改,变一变,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接下来给大家展示的是另一课,主题是设计艺术节的徽标。由于孩子本身体验过的艺术就是学校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孩子能想到的元素就是和唱歌、跳舞、画画有关的。他们头脑风暴的时候,想到了很多具体的图形:音符,乐器,五线谱笔等。在创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想画音符不知道怎么画等,所以我在黑板上给他们细致地画了这些小元素。由于孩子们都尊重老师,所以就把我给到的图形都画了进去,虽然我也讲过这些图形必须和文字进行一个设计,突出标识当中的亮点。可是,他们的作品都喜欢把我给到的所有图形囊括进去,并且用各种创意尽可能使用,比如用图形替代的方法,将画笔变成了这个“艺”字的一横。 


我当时的困惑是徽标一课的目标是简单易识别,而孩子们的作品却是内容丰富。和潘老师讨论后,我意识到这本身就是设计的过程,就像美术发展史上人类也经历过巴洛克和洛可可等华丽的风格,然后再演变成现代的简洁风格。我也会想到我以前在做设计的时候,自己做一个标识都需要一个星期以上才能完成,更何况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设计。所以我会有一个反思,不能在一节课上一方面给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期待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形成自己的风格,我需要给到孩子慢慢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困惑是,【我们在上课时在“干预”和“不干预”之间经常会做抉择,这个尺度在哪里呢?】

 

潘晓明老师:我觉得这两个案例都非常成功,具有不同的风格,有不一样的美。如果想让孩子学会取舍与简洁,那么我们其实需要再上一堂课,甚至再上两堂课,慢慢地推出来。我们知道设计是比绘画还要难的,就像写一本厚厚的书和画一本精简的绘本,哪个更容易呢?其实“简洁”是更难的。所以又美又简洁是太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想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的课程,一节课一节课地推进,这样才是可操作性的,在短期是做不到的。

Q&A


Q1、老师在上课时在“干预”和“不干预”之间经常会做抉择,这个尺度在哪里呢?


黄瑶:对于孩子创作过程中老师“给多少”的问题,我想到的是潘老师上一期提到的方法——老师给范画之后立马擦掉。一方面给孩子启发,另一方面也防止孩子完全模仿。另外,美术课上有些孩子想很多,但是表达不出来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想要老师帮忙画,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和孩子说,画你能画的就好,或者给到孩子真实的照片而非简笔画,带领孩子去观察实体,然后让孩子自己提炼、绘画。如果我们一味地教给孩子怎么画,他会缺少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潘晓明:这个问题我觉得挺难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老师要分清楚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根据要实现的目标来。有些任务需要老师给到很多素材,教给学生很多背景,但有些其实就不需要。


彩蛋环节——符老师参与线上共学的感受

符新沅:我最大的改变是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不再有特定的偏好了,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有他自己的故事,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走近他们,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让孩子们能够讲出他的自己的故事。



收听完整分享视频,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线上共学】期待与你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相关阅读

“理解儿童作品”线上共学 | 孩子创作的过程才是教育发生作用的过程

“理解儿童画”线上共学02| 儿童画的独特审美价值与评价标准

文字 | 张雨昕
 排版 | 张晨曦 
编审 |  董剑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嘉宾分享pp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